有份工作可以服務偏鄉,又可以省學費,你做不做?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感觸特別深,時常會有學弟妹詢問考上了公費醫學系到底該不該去讀的問題。

聯考放榜後媒體去採訪18歲的高中生(準醫學系公費生),大家的感言不外乎都是: 「我喜歡偏鄉」、

「我小時候最愛讀偉人傳記,立志要當史懷哲」,「我要當有醫德的醫生」,以下三千字省略。

 

下鄉=有醫德=史懷哲?

 現在資訊相當發達,google打個公費醫師搜尋後大多都是負面的消息。

甚至有媒體直接指明公費醫師自救小組就是叫大家不要讀公費的團體等,這簡直是天大的誤解。

公費醫師自救小組的目的是幫助公費生面對、解決問題、與長官溝通

不是叫大家不要讀這麼膚淺的團體。

到底能不能去讀? 這是考生與家長們普遍的疑問,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能跟你分析利弊。

 

身為一名公費醫師,今天我要用一個中立、不偏激的角度來闡述這件事情,

所以文章中大概不會看到賣身契、一定不能讀、家破人亡等激烈字眼  

(OS: 為什麼? ㄟ…我彩色證書還扣在衛福部啊…)。

 

先說說公費醫學系的優點好了(因為比較少,所以可以快速講完。喂~~)

 

1. 大學1~6年級學雜費全免:

以私立醫大為例,一學期學費約7萬,加上生活補助約3-4萬,六年結算約120-130萬;

公立醫大學費4-5萬,六年結算不到100萬。只以省錢讀醫學系為考量,則不推薦選公費

而且現在貸款利率低。

2. 公費=鐵飯碗=出來一定有工作

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請問您聽過哪個自費醫學系的學生出來沒工作的?

你說你想服務偏鄉所以選公費,我反問你選自費就不能服務偏鄉了嗎?

因此,單以未來就業為考量,也不建議選公費

3. 可以用相對低的分數考取醫學系

這是現在這個世代常見選擇公費的原因。

在十幾年前資訊尚不公開透明,大家也是抱持想服務偏鄉又能同時省學費的心態填志願,

因此普遍私立醫學系的公費分數還比自費高。現在就不一樣了,公費醫學系分數可能比牙醫、中醫還要低,

那麼如果剛好成績在這尷尬的區塊,要決定讀什麼科系(醫牙中)就很困難。

如果你有這個煩惱,建議看下去。

 

好了,優點大概就這些

「我也很無奈 圖片」的圖片搜尋結果

 要了解缺點之前,要先知道醫師養成過程為:

醫學生(七年)è住院醫師(訓練3-7年不等,看科別)è總醫師(決定下鄉分發地點)

è考過專科變成主治醫師(下鄉時期) 

 

缺點1: 選科自由度低:

公費生畢業後的人生開始與自費生不同,自費生自由選科選院,通常不會選到自己太不喜歡的科別。

就算沒選到喜歡的科,隔年再來就好。

但是公費生不一樣喔,你每delay一年訓練住院醫師,就晚一年還完公費。

 

公費生(新制)就是重點科別 (內外婦兒),如果這四個都不喜歡,那怎麼辦?

簽約一綁就是10年起跳 (專科訓練3-7年,下鄉6年),要做不喜歡的事情做10年?

下鄉還要值班耶,四大科一個月值8-10班是常態,別鬧了。

 

缺點2: 住院醫師訓練時期的教學醫院,訓練能力??

自費生跟你一樣優秀的同學申請上台大、榮總;公費生就是看在校成績,成績好有機會去大醫院訓練;

如果成績不在前面可能選到後半段的醫院(我就不說是哪些了…),

在病人數不足的教學醫院訓練,連通過專科、能不能升上主治醫師都是問號。

 

缺點3: 下鄉醫院是哪間? 怎麼分配的? 為什麼有人去新北X生療養院、有人去東部山區?

這個問題很遺憾,就學的時候不知道,住院醫師訓練時也不知道,

一直要等到總醫師那年才知道要怎麼分發,才會公告有哪些下鄉缺額

很不可思議吧,18歲簽的約,要等到快30歲才知道要去哪裡下鄉服務耶…。

15年前我與政府簽下的約裡,沒有交代我未來會如何被分配到下鄉的地點

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要下鄉, That’s all 

沒有告訴我下鄉後的勞動情況(一周工時多長、薪水多少等)。

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後面卻有句但書: 衛生福利部可依當年情況修改條例

(註: 目前新制合約上有寫,得因國家政策在雙方合意下更改,以前我們合約沒有雙方合意這條

換句話說就是無論制度如何改,公費醫師都需服從,否則證書不會還你

很遺憾的是,在我們自救小組去年與第一批新制公費醫學生面談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怎麼被分發。

 

有同學會問: 我家住蘇澳也是偏鄉啊,那我可以就在宜蘭還公費就好啦?

如果答案這麼美好就好了!

要看當年度蘇澳地區有沒有缺醫師啊? 而且衛福部是根據當年最缺醫師的地方去核定名額

跟你住那裏、你覺得哪裡是偏鄉, 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

 

缺點4 下鄉後的考驗:

(1) 體力、健康:

原本就人力不足的地區,工作量是一般"人力充足醫院"的數倍是常態。

以離島衛生所為例,三個醫師share值班,一個人要顧24小時急診連續10天,

遇到暑假旺季沒日沒夜的上班是家常便飯。

以醫院為例,偏鄉醫院普遍缺急診醫師,而公費醫師簽約走不了就是現有最好使用的人力。

曾聽聞連皮膚科醫師都被要求去顧急診室,這類跨科支援的情況對於醫師與民眾都充滿了風險與潛在危機。

 

(2) 與家人分離的焦慮:

試想三十歲的你結婚有了家庭,伴侶與孩子能不能接受你常在外地工作,1-2周才能回家?

你一個人在下鄉受了委屈,無依無靠,身心俱疲的時候,你的伴侶不再身邊時,能不能撐得下去 (綁約6年...)。

以離島為例,能不能回台灣還要看天氣。

 

(3) 薪水:

我不太想談薪水是因為,不想讓版面充滿銅臭味而模糊焦點。但,薪水這件事常被關心所以還是提一下。

薪水部分要看下鄉醫院的態度,有些醫院對公費生較友善會完全比照自費生的薪資制度給予(就像我現在所在的醫院)

有的醫院則….好自為之了。

請見某東部醫院公費醫師月薪47K慘案。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317/664548.htm)

 

(4) 安全問題:

一個人在外最擔心安全問題,你知道有些下鄉的籤在哪裡嗎?

以山區為例,颱風天依然被要求要盡忠職守的顧著衛生所不能離開。

以偏遠地區為例,交通上的安全也是考量。

過去我在台東服務時每天來回總院與分院50公里的路程,就曾發生兩次車禍,

在我之前還有護理師因此殉職,以下開啟哀悼模式10秒鐘

所幸我無大礙,但後來有輕微創傷症候群,感謝上天讓我還能在這PO文…

 

(5) 失去的機會成本:

這機會成本包含: 進修繼續教育的困難、公費醫師不能出國留學、報考研究所要下鄉單位同意才能讀 。

關於研究所: 有的醫院會叫你把讀書的時數還回去,公費服務年限會延長。

假設你是外科,你的同學升上主治醫師,繼續留在大醫院深造,刀越開越好、還出國報告升等。

而你去下鄉後,因設備不足只能開盲腸、割痔瘡,六年時間到,武功與你同期的醫師相差甚遠...

假設比較好的情況,你的下鄉醫院不會離市區太遠,可能還有機會回去訓練,那如果你分到恆春、蘭嶼呢?

 

(6) 轉單位的困難:

也許有同學會問,如果分到不喜歡的下鄉醫院就轉院就好了啊!

可是,你知道轉單位有多困難嗎?

在我們自救小組開立之前,轉院條件必須是下鄉的原單位與新單位與衛福部三方都要同意才能轉。

問題是原單位通常不會放人的

後來在我們幾次爭取後,現在變成衛福部評估同意即可轉

但未來數年後到輪到你們的時候,轉院機制會變怎樣,我也不知道,看到時候長官態度吧…

 

如果真有時光機能回到過去,我會把這封信給15年前的自己,

如果了解這些後依然決定要讀公費,那麼真的沒有遺憾。

我最大的遺憾是15年前的我,也是抱著「能服務偏鄉又可以省錢」這種兩全其美的想法讀公費的,

沒想到在資訊不對等的簽約背後,付出的代價如此龐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琪拉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