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血小板疾病包括
1.血小板過多
2.血小板減少
3.血小板功能減退
要談血小板疾病之前, 先了解血小板正常範圍, 一般就是記15~40萬左右, 小於10萬增加出血機會, 大於60萬增加栓塞機會
血小板過多原因:
1.生理性: 激烈運動後, 生產後, 使用Epinephrine
2.原發性: 骨髓增生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 essential thrombocytopenia, polycythemia vera, CML等)
3.續發性:發炎感染, 腫瘤, 缺鐵性貧血(IDA)造成的反應性血小班增多,脾臟切除術後
生理性的原因通常不會持續太久,2~3天會回到正常. 另外,續發性的原因占了絕大多數的血小板過多原因
小球性貧血, 若是缺鐵性貧血, 身體為了避免血液流失,會反應性的讓血小板增生. 反之, 若血小板數量正常的小球性貧血, 常是海洋性貧血造成. 這個分辨的方式可以再跑電泳診斷前做個參考!
Essential thrombocytopenia存活時間和一般人無差別,10年發生白血病機率<1%, 藥物治療可用Aspirin, Plavix預防栓塞; Hydrea, Agrylin抑制血小板數量
血小板減少原因
1.人為因素: 血液在試管內如果沒有搖均勻可能會造成血塊, 造成假性血小板低下; 少部分原因是因為EDTA世紀導致血小板黏在一起而造成假性血小板低下
2.製造減少
3.破壞增加: 感染, 自體免疫疾病, 藥物
特發性紫斑症(ITP) 在美國建議必測的項目: HCV, HIV. 不建議立刻做骨髓檢查,應排除感染及自體免疫後再做. 在治療上可用類固醇,IVIG,免疫抑制劑, 標靶藥物(Eltrombopag)
Eltrombopag (如Revolade)限用於成年慢性自發性(免疫性), 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且對於其他治療(例如: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失敗患者,需接受計畫性手術或侵入性檢查且具出血危險者,且符合下列條件者:
1.脾臟切除者: 血小板<2萬; 限用8周
2.不適合進行皮臟切除患者: 血小板<2萬; 限用8周
血小板功能障礙
1.肝功能異常
2.腎功能異常
3.藥物: Aspirin, NSAID, antibiotics(cephasporin, penicillin), ACEI, Statin, nifedipine等等 (請參見下表, 表格截自台大醫院血液科陳建源醫師)
會影響血小板功能的食物 (表格截自台大醫院血液科陳建源醫師)
其他相關的出血疾病:
1. 老年性紫斑(senile purpura): 好發在雙手前臂,手背. 在老年人或長期用類固醇患者, 因為組織退化結構鬆弛,因皮膚牽扯造成血管破裂使皮下出血. 檢驗時血小板通常數目不會減少
藥物治療:建議用Vitamin C(幫助組織修復), 柑橘類黃酮. 不治療也會自己好
2. 類血友病 (Von Willebrand): 血小板數量正常但是有出血傾向. 在台灣三總研究,在月經經血過多的婦女,有16%患有類血友病
總複習:
1.血小板過多症=> 先排除缺鐵性貧血,感染=> 2-4周回診追蹤, 加測白血球分類 (排除骨髓疾病)=> 若強烈懷疑骨髓疾病,轉介血液科做骨髓穿刺及JAK2檢察
2.血小板過少症=> 詢問有無自體免疫疾病, 癌症=>理學檢查有無瘀青出血, 若沒有,考慮假性血小板低下, 有出血點可考慮轉介血液科
3.血小板功能障礙 => 驗肝腎功能, 詢問藥物史(如阿斯匹靈,保栓通), 食品進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