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健保局在六月初公布,將在今年八月實施「自費醫材差額上限 (醫材天花板)」的政策,
引發了眾多譁然。
如果還沒有關心追蹤的話,建議您必須了解此政策,因為這攸關了您未來就醫的品質與權益喔!
到底這議題癥結點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現行的健保制度有分成三大類:
1. 健保全額補助
2. 健保部分補助,超過部分需要自行負擔差額 (本次改革對象)
3. 全自費模式
現在健保局要將第二類,也就是自行負擔差額的部分做上限。
聽起來很複雜,如果以滷肉飯為例,
第一種就是滷肉飯、第二種是加了一個滷肉飯便當,第三種是高級牛排。
原本加多少錢要吃多好是自己決定,但現在健保局規定店家,升級便當只能加20元,不可以加50元。
你問我為什麼健保局要管這些呢?
故事的改革開端是這樣,兩位病患去不同的醫院同樣放了心導管支架。
結果A先生部分負擔3萬,B小姐卻付了5萬,於是B覺得自己虧了兩萬。
為了避免在醫病之間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減少部分負擔金額的落差,
所以健保局覺得有必要介入部分負擔的差額限制。
這制度實施之後有13萬人受惠,恩恩,聽起來立意良善!!
但健保局沒有告訴你的是......?
訂定自費醫材上限後的影響:
一. 訂定醫材天花板,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在健保局懶人包資料中,把15種不同廠商、不同國家生產的醫材都列為同功能、同效果
然後齊頭式的劃了一條價格上限,這會造成什麼結果?
1. 剩廉價的醫材會留在台灣,效能令人擔憂。(剩哪些國家生產的我就不說白了...)
2. 成本高、單價高的歐美產品會退出台灣市場。
後果就是限縮病患選擇,台灣醫療品質將會停滯不前。
而且這張圖更可笑的是,上面還註解" 價格高的品項,如退出市場,並不影響病人權益"
等等...所以健保局你自己也承認,將會有好的廠商退出台灣市場不是嗎?
這絕對不是嚇各位,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健保局多次降價造成原廠藥(例如:泰寧,敗血症救命仙丹)不進入台灣了,
而且有的甚至沒有替代藥品可用。
在藥材上已經有了慘痛的經驗,難道醫材也要重蹈覆轍?
一旦廠商退出台灣市場,會不會重新回歸很難說。
醫師也不可能去國外買器材回來幫你裝,這是違法的。
以心臟支架為例,功能大不相同,有一般不塗藥支架、塗藥支架、生物血管支架
而且每個病灶適用的支架曲度,網眼設計、厚薄、塗了什麼藥,
這些都不應該視為同種功能而齊頭式的平等,
但在健保局眼裡他們都歸為同一種東西(叫做心臟支架),是完全不合理的。
二. 壓低實支實付,保單價值縮水:
有購買實支實付保險的人都知道,超出健保額度的部分可以用商業保險來補足,
因此住院或是手術時,都可以要求使用好一點的自費醫材。
假設保額為15萬,健保給付5萬,你還有15萬的額度,可以買到總價20萬的自費醫材。
但此政策推出之後,假如健保局規定心臟支架的天花板上限是5萬,
那等於保險公司最多只會給你5萬的額度。
你原本可以買到20萬的好醫材(歐美大廠牌),現在你只能買到10萬(某國的雜牌或小牌)。
但繳同樣的保費耶!很顯然你的保單價值縮水了,權益大受影響!
回到健保局的初衷,不希望在醫病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造成病患權益受損,這點我也同意!
出發點很好,但方法錯誤。
如果想改善此問題,處理方法可以是...
1. 建議完善醫材比價網,堅持品質實價登錄
現在衛福部就有自費醫材比價網,https://www.nhi.gov.tw/SpecialMaterial/SpecialMaterialDiff.aspx
可惜筆者我實際用過真的覺得很難用....
希望衛福部可以把網站改進,價格透明化之後市場自然穩定,
不需用自費上限這種副作用極大的政策。
2. 醫療端可以透明化,例如設計手機APP查詢系統
讓民眾可在就醫時了解有哪些廠牌供選擇,有查詢系統可以讓各醫院同廠牌的商品價差不會太多。
3. 健保局若認為有惡意哄抬價格的醫院,應想辦法去管理及糾正。
相信絕大醫院還是以病患利益為最大考量的,希望健保局能不要以此議題抹煞大多數醫護人員的善心
並挑起醫病關係的矛盾。
🚫拒絕限縮病患選擇 台灣醫療倒退
🚫拒絕壓低實支實付 保單價值縮水
🚫拒絕剩下次等醫材,優質醫材退出台灣市場
👍建立完善醫材比價網 堅持品質實價登錄
留言列表